他是重庆最后一代掏粪工 工作42年如今将退休
发布时间:2018-03-30 14:56:26
唐继全是我市第一批掏粪工
为不让公交车上的市民闻到臭味,他喜欢下班后徒步回家。
这是份需要体力的工作
俭朴的他最爱穿解放鞋
他和工友在粪车上架好跳板,准备将粪水挑上去。
来自慢新闻的消息:再过两个多月,唐继全就退休了。
唐继全是重庆市首批掏粪工人,也是重庆最后一代清掏工,一干就是42年。他一生干着“最有味道”的工作——掏粪。
他也是重庆首个自掏腰包印名片的掏粪工人,向他求助的市民一律免费……人生五件事吃喝拉撒睡,老唐很欣慰自己负责了两件。
他说,从18岁干到现在,42年了,从未后悔。相反,还觉得自己幸运:能为重庆城的厕所变迁出力,能见证旱厕向水冲式厕所转变为城市带来的洁净。
重庆清掏一哥
老唐今年60岁,南岸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的粪便清掏工,今年6月退休。
上周五午后,南岸区弹子石高峰寺公厕。这里紧临洋人街,上班的日子如厕的每天约3000人。周末,如厕的每天能达1万人以上。
这里是老唐劳作的公厕之一。
吸粪车驶来,停在公厕旁的排污窨井。老唐来到车尾,麻利地把那根50多公斤重、7米长的吸粪软管扛在肩头,走向井口。软管一端连着装粪水的吸粪车槽罐,另一端靠人力抱着送进窨井。
揭开井盖,一股能够想到的味道弥漫开来,让人作呕。老唐不为所动,他盯着井内的眼神,以及不时把软管往井下缓推的动作,都表明他正在干技术活儿。
为保证吸粪管不乱动,还须用手紧紧压住。
“只能插进约一个拳头的深度,粪水才会听话,任你往车上吸。”他解释缓缓推软管的原理:插太深,软管会被淹死;深度不及拳头,吸进一半空气一半粪水,对吸粪车来说是资源浪费。
他讲,吸粪是清掏工作中的清,讲究一看(打旋)二听(咕咚声)三推(软管)的火候拿捏。熟练掌握后,活儿干得快,运走的粪便自然也多。
与清相比,清掏工的基本功是掏。老唐无疑是这个行道的佼佼者,同事说他是重庆城粪便清掏的一哥,没有之一。
自费印3盒名片
老唐的本领得到社会高度认可,是他一哥地位的直观佐证。
1992年至2011年,他先后被授予南岸区先进标兵、重庆市十佳美容师、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等10多项荣誉称号。
跟粪便打交道的岁月,老唐干了件重庆城所有清掏工都没干过的事:2000年起,他先后自费印了3盒名片,上面有24小时开机的手机号。
3盒名片共300张,有人向他索要电话,他就发出去。六七年后,名片发完了,带来的效应却延续至今。
“上个月,南坪花园路的一个居民给我打电话,说他家的厕所堵了,找了几波‘通通通’来都找不到原因。”他去了才知,这家人住三楼,楼下邻居刚装修,不愿打开厕所管道供检查,被堵的这家人只好连续两天去外面的公厕,说起这事就不停叹气。
厕所蹲坑的落水管是标准尺寸,内径10厘米。老唐戏称,上天给了他一双适合掏粪的手。细看,他手确实小,五指并拢后近乎鹅蛋大小。他做出伸手进落水管模样,讲述当时疏通的细节。
趴在蹲口,他的小臂完全伸进去后,指尖摸到一个球状异物堵住了排水管,表面光滑无法着力。这是什么?老唐问主人,主人突然想起可能是孩子的地球仪玩具,并补充说球面上有个小孔。慢慢转球,终于摸到了小孔。但孔太小,手指头无法附着使力。主人找来一把小螺丝刀,几经努力,他把刀插进小孔,借巧力总算把球取了出来。
厕所通了,主人感激不尽,执意给报酬,老唐拒收。“给个人疏通厕所或掏粪,肯定不能收费。这个规矩我立了10多年,不可能打破。”他话锋一转,说做人应守诚信,当年的名片说了对居民免费,就永远不能收费。
而名片带来的效应把他的清掏范围扩大到南岸区以外。从2000年起,他或他带团队的清掏足迹,延伸到渝中区以及江北区。求助者除个人外还有单位,有企业宿舍、银行金库,甚至政府部门。
家人最初反对
老唐是18岁从事环卫工作的,当时没有环境卫生管理处,属南岸区防疫站代管,笼统叫法是清洁队。队上,办公室仅两人,一个是会计,另一个从事厕所设计,而他与约20个同事就在外负责街面保洁。工作1年多后,他调到了新成立的粪便清掏队。
“那时,南岸区有77座旱厕,最初掏粪的两三天,说实话,确实恶心想吐。当工具无法完成清掏时,真要靠手去抓或刨,这样就真的会吐了。”他一点不回避当年干掏粪工的感受:站在旱厕粪池,伸手进蹲坑刨粪的手法不熟练,脸上被溅星星点点的粪渣,喉头一痒,当场就吐了……
吐掉嘴里的酸水、抬手用袖子擦去脸上的粪渣,缓了两三分钟的气后,他又继续刨粪。
“最初的适应阶段,我有四五顿没吃下饭。”他补充,从扫街到掏粪,他没有对家人讲过。下班后,吐得腹中空空的他回到家假装很累,倒头就睡,绝不说被粪便熏得恶心呕吐造成的无精打采。
两三天后,他逐渐适应,技术也熟练起来。然而,每天回家,一身粪臭的工作服还是让家人猜到他没扫大街了。“扫大街哪里不好?为啥非要去掏粪?”母亲问。“如果大家都不干,这个城市难道任粪水在街上流吗?”最终,他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。
朋友圈仅13人
“对外人,工作上的事,能不说的我都不说。”老唐说。
5年前,老唐的妻子退休了。妻子说,丈夫很少跟她讲工作上的事,也几乎没社会朋友。
结婚32年来,她每天要做同一件事:替丈夫晾洗净的工作服。老唐下班回家,第一件事就是脱下工作服,然后撒洗衣粉浸泡去臭味,最后再洗澡。等他洗完澡,妻子已把工作服洗净晾好。
现在,老唐用的手机号码仍是当年名片上的号码。他的微信通讯录里,也仅有13人。从去年1月1日到现在,他在微信朋友圈仅发过3条信息。他说,这3条信息都是妻子玩他手机时发的。老唐坦言,他确实没朋友,甚至连他这个年龄段的人热衷的同学会都没去参加过一次。
老唐的女儿32岁,无业,在家带2岁的女儿。女婿是外地人,在主城一家房产销售公司打工。妻子退休后在家当主妇。
女儿对他的工作如何看?他说,或许是他认为“工作上的事,能不说都不说”的潜在影响,“女儿很少问我工作的事”,即使提到,也是浅尝辄止。
老唐坦言,没有朋友的另一个原因跟自己主动减少了社交有关。每天凌晨干活、天亮下班,是掏粪工的工作规律,初衷是减少粪臭扰民。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,距家近就不坐公交车,距离远时多走几站路,待臭味消散些后,脱下工作服装进随身带的塑料袋,扎紧。然后,上车挑人少的地方站着……减少身上臭味对车内乘客的影响。
掏粪工体力消耗大,饿得也快。很多次,大家下班回家前商量去街边吃豆花饭。走到店门口,谁都不愿进,“哪个愿意跟一身臭味的人坐在一张桌子吃饭嘛?别人不说,但是我们要自觉。”
就这样,老唐的朋友越来越少,甚至一些老同学都不再往来了。
一句口头禅救了一个人
没有朋友,不代表老唐不善与人沟通。相反,他是个心细、多言且有善心的人。去年,他用口头禅“你懂不懂嘛”,还救了一条命。
这句口头禅,老唐用得烂熟。如果仔细听他说话你会发现,他的10句话里,“你懂不懂嘛”至少会有8句。他救的那条命,是他带了10多年的徒弟王朝明。
“师父干起活来,每句话里都有‘你懂不懂嘛’。有时候,他要是听不到回话又看不到你的话,就会马上过来找你。”王朝明讲,去年夏天的一个凌晨,他与老唐去公厕吸粪。两人合力把软管抬到化粪池边后,老唐就回驾驶室操作。王朝明把软管插进池里时,耳边照例响起了“注意安全哟,你懂不懂嘛?”他刚回答了一句“要得”,就一脚踏空,摔进了化粪池。
徒弟为啥只说了一句就没声了?老唐急了,跳下驾驶室跑过来,见王朝明的脑袋在粪水中沉浮。他赶紧取出车上的清掏工具,把他救了上来。
“掏粪、担粪及吸粪很费体力,很多时候是凌晨两三点钟干活。天黑人也累,要是有人不停说话,摔倒这类事就少些,主要还是怕掉进化粪池闹出人命的事。”老唐说,这句口头禅,是从入行后带队担粪时养成的。那时,他通常要带五六个人把粪从化粪池担出,然后上跳板,倒进粪车。这个过程,若人疲了就容易出事。
他是重庆最后一代清掏工
2016年8月底,老唐左手、左腿开始麻木,数天后延伸到左半身,肢体能动却没任何知觉。单位立即送他去医院诊治,病情跟太劳累有关。
他住了27天院。这是他参加工作以来唯一的一次病假。
另一次请假是在4年前,当时妻子患子宫肌瘤动手术,他请事假守护5天。妻子回忆,在病房,丈夫每天都念叨,“活路儿积起多,想早点去上班。”
还有2个多月,老唐就退休了。单位考虑到他身体不太好,对他工作微调:主要检查环卫作业车的车容及车况,偶尔兼顾到公厕指导疏通化粪池或窨井吸粪。
来自南岸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的消息表明,老唐的职业生涯,其实是重庆厕所革命变迁的活化石,他也是重庆最后一代掏粪工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重庆城几乎都是旱厕,环卫部门专门有一支队伍从事粪便清掏及担粪,人数超100人,凌晨至天明前负责清掏和转运。那个年代,很多家庭没卫生间,“早晨排队上公厕、闻着臭味能找到”是奇特景观。1990年前后,重庆掀起真正意义上的公厕革命,最先吹响号角的是渝中区老群林市场附近的公厕,厕所有了独立的蹲坑和隔断……如今,市城管委发布的消息表明,今明两年内,重庆将出现一批现代公厕,新增的公厕强调实用、方便和规范,今年还将在部分公厕试点增加WiFi、充电等人性化功能。
需要补充的是,去年7月前,南岸区环境卫生管理处仍是1辆粪车与60辆吸粪等环卫工作车并存的状况。之后,这辆粪车停摆——因为主干道两侧,已没有旱厕供老唐他们掏粪作业了(非主干道区域的公厕由街道管理),机械吸粪或高压水冲等现代化方式,已替代了传统的人力清掏。
“2个多月后,我可能还会继续印名片,尽力给求助的人解决厕所堵塞的烦恼。”这是老唐退休后的打算。